海鲜已经成为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美食之一。在选择海鲜水产品的时候,很多人都喜欢鲜活的海鲜,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新鲜。不过,并不是所有的海鲜被打捞上岸后都是活的,比如带鱼。日常生活中,估计人们很少买活带鱼。因为带鱼离开海后,就会爆炸而死。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带鱼属于脊索动物亚门鲈形目硬骨鱼。又名旗鱼、油带等。带鱼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,主要吃虾和鱿鱼。它吃东西,身体呈银灰色,头上有一张尖尖的大嘴,身长约1米。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,我国黄海、东海、渤海也有发现。在众多鱼类家族中,带鱼是最引以为傲的鱼类。在深海生活中,他们绝对不会让自己轻易落入敌人的口中。它们常常在从水里出来之前就会自毁。说到自爆问题,很多网友第一时间就会想到“鲸鱼自爆”。那么奇怪的是,既然带鱼可以自毁,为什么我们还能吃完整的带鱼呢?
图为鲸鱼爆炸
带鱼可以完全自毁的说法有点夸张,因为带鱼的自毁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“爆炸死亡”,而是体内血管的爆裂,我们可以也理解为一种“内伤”。那么带鱼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内伤、血管爆裂呢?这与带鱼的生活习性有直接关系。
图为带鱼
大多数带鱼生活在深海。为了适应海水的压力,它们的身体结构不断进化。尤其是带鱼的骨骼和肌肉进化非常明显。他们的肌肉组织非常灵活,骨头也变得非常薄。在捕捞带鱼的过程中,渔民为了追求捕捞效率,通常会快速将带鱼从深海捕捞上岸。这时,一些带鱼无法适应从高压到低压的转换,因此它们的身体出现血管破裂,造成内伤和自爆。如果将带鱼从深海慢慢带入浅海,最后带上岸,带鱼会通过自身的调节逐渐适应海中的压力,不会自爆。
图为深海中的皇带鱼
也就是说,带鱼血管破裂、内伤自爆需要两个条件:一是深海环境,二是迅速将其抓上岸。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。这就好比我们普通人经过专业训练,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潜入海中十米左右。即使是专业潜水员也只能下潜十五米左右,而人类潜水深度的最大限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压力。如果压力超过我们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,大量的氮气就会受到压力的影响,进入我们体内的血液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类会陷入昏迷,意识开始变得模糊,从而危及生命。带鱼的自毁也是如此。这也是我们在超市看到完好的带鱼的原因,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带鱼都会自毁。
带鱼是我国海洋捕获的最大的鱼种,也是老百姓最喜爱的海鱼之一。不过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商家对带鱼进行了区分。一种是深海带鱼,一种是野生带鱼。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?事实上,商家之所以这么做,就是为了炒作。带鱼科中分为两类,一类是深海带鱼,一类是浅海带鱼。我们在市场上很少看到自毁带鱼的主要原因是,我们吃的带鱼大部分都是浅海带鱼,而浅海地区捕获的带鱼根本不会自毁。其次,即使深海带鱼自爆,我们也很难察觉,因为这种自爆只是带鱼内部血管爆裂,造成内伤,不会影响美观。全部,所以我们很难察觉。浅海带鱼和深海带鱼没有太大区别。他们只是生活环境不同而已。目前带鱼都是野生的,因为人工养殖技术还不成熟,还没有达到可以养殖带鱼的水平。
图为渔船
生活在60米左右海里的带鱼是洄游性鱼类。他们喜欢呆在白天,晚上出现。白天,它们栖息在海洋和地下,只有晚上才迁移到海面。这种带鱼不是深海鱼。只有生活在100米以上海洋中的带鱼才被称为深海鱼。之所以看不到活带鱼,一部分与深海带鱼的自毁有关,一部分与捕捞方法和较高的保活成本有关。
1。和钓鱼方法有关
目前捕获带鱼的方法主要有海钓、拖网捕鱼、雷达网捕鱼等。这三种方法中,海钓是最简单的。您可以用鱼钩或鱼线捕捉带鱼。带鱼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给自己减压。捕获的带鱼一般是活鱼,泛着银色的光芒。有光泽,捕获的带鱼很少破肚,品质好。但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后,带鱼的成活率并不高。拖网捕鱼是渔民最常用的捕鱼方式。他们把一张大网扔进海里,开动船,用力拖着网。这就像用勺子往缸里舀水一样,把带鱼都舀起来的过程。在中国,带鱼由于数量过多,容易出现挤压、变形、破腹等现象,因此渔民很少见到活带鱼。雷达网捕鱼就像锥子一样,利用涨潮的原理来捕鱼。这种钓法通常能钓到深海带鱼,但由于钓速太快,深海带鱼会自毁。
图为从海里捕获的带鱼
2。维持生命的成本太高了
在渔业中,如果渔民慢慢捕捞浅海带鱼,要让它们活下去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,而且带鱼的存活机会也比较低。所以,在渔民眼里,没有必要去捕新鲜的带鱼。此外,消费者更关心带鱼的大小而不是它们的生存。
一般来说,带鱼是一种高蛋白、高脂肪的鱼类。带鱼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,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。在挑选的过程中,我们只要看到它的眼睛鼓鼓的、闪闪发亮的,就可以知道这种带鱼是最新鲜的。